《长治医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用不朽的精神撑起厚重的人生

——在2017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期次:第10期   作者:长治医学院院长 郑建中(2017年6月27日)   查看:45   




2017届即将毕业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在科学会堂为你们隆重举行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庆祝和见证我校24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135名本科生和21名专科生圆满完成学业,即将开启新的人生航程。在此,我代表学校、代表全体校领导和教职员工,向2017届毕业的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养育你们的父母和培养你们的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这段时间,青葱的校园弥漫着离别的情愫,又是一年毕业季如约而至。校门口前、鸽子岛上、杏林园里,同学们身着端庄帅气的学位服,用一张张照片定格着花样的年华、美丽的青春、纯真的友谊和有关大学生活的美好记忆。学海泛舟日悠悠,寒来暑往几度秋。转眼间,你们从当初的青涩懵懂到现在的理性成熟,从昨日的相聚长医到即将的天各一方。大学如同一本隽永厚重的典籍,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便已匆匆合上。曾经的抱怨和迷茫,曾经的失落与辉煌,这一刻都随风飘逝,只留下深深的眷恋。此时此刻,你们或许会有雏鹰离巢的兴奋、黯然伤别的酸楚、艰难抉择的犹疑、面对未来的忐忑,但不管是五味杂陈还是百感交集,时光的列车已载着你们驶离“自在飞花轻似梦”的伊甸园,奔向“始信人间行路难”的大社会。
  作为你们的老师,这些天来我一直在纠结着:在你们临别之际,母校拿什么赠送给你们?是那两张并不是十分提气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它或许给了你参加职场竞争的资格证明,却无法保证你在竞争中一定会脱颖而出;是那些课堂上和实验室里老师传授给你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面对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它们随时都有可能被时代淘汰;是那些人生信条、生活经验和美好的祝福?置身于现实社会的万丈红尘,它们又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这些都还不够,都还不足以为你们抵挡生活的风雨、撑起厚重的人生。
  前几年网上有个热门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耶鲁大学2002届毕业生张磊承诺,将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赠888万美元。这是迄今为止,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生捐赠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消息一经传出顿时引发热议,有人指责他不爱国,800多万美金能建多少希望小学?有人埋怨他厚此薄彼,难道国内没有你的母校?但张磊解释说:“是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她不仅给了我知识,更重要的是她给了我企业家的精神。”张磊的话引起我深深的思考,正如德国大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大学的价值最重要的是对于人的精神塑造,人生内在的精神,决定其外在的命运和未来,只有精神才具有改变人一生的力量。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那么精神是什么?精神是一种绵绵不绝的动力,是一种不甘平庸的追求,是一种不为物欲所动的境界,是能够让你屹立不倒的脊梁和支柱。她可以让你成为一支破空而出的箭羽,只要确定了方向,就会积攒生命的全部力量,然后离弦而出直奔目标、矢志不渝。这个过程可能有跌落的悲痛,却不会有折向的翻悔。这,就是精神的力量!或许,长医的牌子不够硬、名气不够大,但她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医学院校却从来不乏璀璨的精神。红色的历史、光荣的传统让她成为一片精神的沃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太行精神,全心全意、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厚德精业、济世报国的何穆精神,是她得天独厚的精神财富。在长医求学的几年里,你们经历了“三大精神”的洗礼和浸润,但临别之际,我依然要把它作为母校最珍贵的礼物打包进你们的行囊。因为,在你前行的路上,可能雨雪霏霏,可能遍布荆棘,但只要带着它,就能让你们笑对风雨、收获精彩的人生。
  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太行精神打好人生的底色。太行精神形成于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领导全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真实写照,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不怕牺牲革命精神的集中反映。她不仅是我们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品质,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抗战时期,我们依靠它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赢得了民族的解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凭借它将“两弹一星”送上了天,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把“不毛之地”变为“塞上江南”;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发扬它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全面腾飞,让中国重新站在了世界之巅。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太行精神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光耀千秋、历久弥新。
  太行山下,漳河水畔,这里既是太行精神的发源地,也是你们几年来学习生活的地方。2016年学校70周年华诞,我们举办了《建校70周年校史展》,透过一张张图片,我们深切感受到先辈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艰辛。就是那 1500 斤小米的办学经费、几间破旧的平房,却走出了一批批战地医护人才,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如今的长医,已是桃李满天下、才俊遍五洲。“饮其流者怀其源”,当我们摒弃功利,用一种深邃的目光去审视母校的历史时,我们会发现,有一种精神在暗夜中闪耀着灼灼的光辉,在艰难困苦中磨砺着人们的意志与品格,创造出许多令人赞叹的奇迹。生活有风雨,人生无坦途。同学们,离开母校的日子,你们可能会为了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而背井离乡、东奔西走;可能会为了营造一个温暖的家而成为负担沉重的“房奴”;可能会为了创业而蛰伏于某个阴暗的地下室;也可能你的上司和同事不能像辅导员和同学们那样耐心与包容……。但无论处于什么样的人生起点和境遇,请你们记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越是面对困境,越是面临挑战,越是身陷危机,越是需要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打好人生的底色,眼可以流泪,心可以滴血,但梦想不能丢弃,意志不能消沉,像我们的先辈那样,凭借艰苦卓绝的努力,坚忍不拔的意志,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用全心全意、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铸就事业的辉煌。我们学校的前身是“晋冀鲁豫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开办的护士学校”,是以白求恩的名字命名的,但同学们对他的了解却未必很多。1890年3月3日,白求恩出生在加拿大一个牧师家庭。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暂时放弃博士学业,参军成为一名战地护理员。战后他完成学业并到欧洲深造,如愿成为一名外科医生。1924年他偕同新婚的妻子在底特律开设私人诊所,却不幸患上了当时被称为不治之症的肺结核。他强迫深爱的妻子离开自己,独自去疗养院与死神搏斗。当时他听到有一种“人工气胸”的方法有可能治好肺结核,这是一种把气打入病肺空洞的危险手术,在治疗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危险,但他要求医生立即给他做手术。富于冒险精神的白求恩,在与死神的赌赛中幸运地赢了,而且因此掌握了“人工气胸”治疗肺结核的技术,当时全世界掌握这种技术的专家只有十三位。病愈后,他开始潜心钻研肺结核病的治疗,先后发明和改进了十二种医疗手术器械,发表了十四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得到业内同行的公认和尊敬,成为美洲胸外科医生协会的五人执委之一。1938年初,他辞去令许多人艳羡的加拿大圣欣医院胸外科主任的职务,写下遗嘱,奔赴艰苦险恶的中国抗日战场。在许多人看来,白求恩的选择是多么令人无法理解。他曾在给亲友的信中诉说内心的感受,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为什么我要到中国去?因为那里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一个伤口,那里是需要最迫切的地方。”初到延安时,组织为了他的安全,让他留在延安给中央首长做保健医生,他火了,直接找到毛主席请求说:“如果在战场上立即给伤员们治疗,百分之七十的伤员一定能得到抢救,我必须去到前线去,到战壕附近去!”最终,他来到了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直至1939年11月12日以身殉职,去世的时候年仅49岁,那是一个外科医生的黄金年华。在晋察冀军民的眼里,白求恩是个倔强可爱、对工作一丝不苟有股子疯劲的外国老头。他在阵地旁建野战医院,在破庙里搭手术台,自制驴背上的器械箱;看到许多失血过多的伤员在抬往医院的途中死亡,他创立了“流动输血站”,变“伤员找血”为“血找伤员”,挽救了无数战士的生命;他把上级给他的马让给伤员们骑,亲自给伤员洗脚刷牙,耐心细致,从不嫌弃;但当他发现消毒不到位、手术器械没摆好、值班人员打瞌睡时,就会大发雷霆,甚至逼着医护人员向伤员道歉。看到他们真诚地改正了、道歉了,他就会转怒为喜和他们亲如一家。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担当和情怀,有了这种全心全意、精益求精的精神,他才成为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毛泽东主席对白求恩大夫的高度评价,也是无数医务工作者奉为圭臬的标尺。
  医学是关于生命的科学,守护的是生命,维系的是健康。全心全意、精益求精,既是对医者的勉励也是鞭策。它要求我们对患者要有感同身受、悲天悯人、诚恳宽容的情怀,对工作要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细致谨慎的态度,对专业技术要有求真求精、孜孜不倦、永无止境的追求。医学博大精深、奥妙无穷,需要我们穷尽一生去学习和探索。近年来,随着基因技术、生物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之形成交叉应用的现代医学取得了惊人进展,构建起一个全新的医学体系。无论是百姓的健康福祉,还是世界医学快速发展的态势,都要求医务卫生工作者要努力站在时代和学术的前沿。希望同学们牢固树立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力戒贪图安逸,力戒平庸放纵,在全心全意服务患者中永不懈怠,在精益求精的道路上永不满足,精勤不倦,追求卓越,一步步迈向事业的顶峰。
  用厚德精业、济世报国的何穆精神成就大写的人生。每日清晨,当金色的阳光洒满校园,同学们步履匆匆走进校门,走过我们的何穆老校长塑像,在老校长英挺伟岸塑像的背后,就是“厚德精业、济世报国”的八字校训,这也是他毕生的抱负和写照。
  1935年1月,刚满30岁的何穆医生在法国获得医学博士。他没有贪图国外安逸优越的环境和条件,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积贫积弱、灾难深重的祖国,他以一个医者的仁爱之心和精湛的技术,为苦难的同胞们解除病痛;1939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在百折不挠、抗战到底的民族精神感召下,他几经辗转来到条件更为艰苦的延安,在只有“一座山、两个帮手、3000元经费”的情况下,挖凿 40 眼窑洞作为病房,建立了延安中央医院;1945年9月,解放战争在上党打响第一枪,为满足救治前线伤员的迫切需要,他和夫人一行六人带着刚满2岁的女儿和一台X光机,从延安出发越过层层封锁线来到太行山根据地,建立了“晋冀鲁豫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同时,在他的倡导下总院创办了“附属护士学校”,为前线培养急需的专业医护人才,这就是我们长治医学院的前身。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后被任命为中央结核病研究所所长。从此,他将自己的全部才华和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新中国的结核病防治事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就是我们的老校长,一次次临危受命,一次次奋力担当,每当祖国和人民召唤之时,他都会责无旁贷、义无反顾,以一颗赤子之心和一身过硬的本领,深情回报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
  斯人虽已逝,精神励后人。同学们,你们正处在祖国飞速发展的黄金期。中华民族历经了100多年的苦难,再一次迎来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希望之光。作为未来的主人,在这特殊的历史时期,你应该有所思考、有所行动、有所贡献。希望同学们在追求自己人生梦想的时候,不要忘记自己肩负的责任,要像我们的老校长那样,心系国家兴衰、心系人民福祉,厚德精业、济世报国,用激情和创造点燃青春梦,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在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的进程中,挥洒壮丽的青春、成就大写的人生!
  同学们,带着你们的自信和梦想,带着母校的精神与祝福,挥一挥手,勇敢地起航吧!
  祝你们一帆风顺,前程似锦!谢谢同学们!

长治医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540次访问,全刊已有565987次访问